高考助手网

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来源:高考助手网

作者:

时间:2024-06-16 17:40:26

一、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

1、2022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755名;

2、2022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9763名;

3、2021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5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718名;

4、2020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其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6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997名;

5、2020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7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4757名;

6、2020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5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874名;

7、2022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968名;

8、2021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9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682名;

9、2020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央民族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0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907名;

2024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中央民族大学在内蒙古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A 547 5755 国民委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B 520 9763 国民委
内蒙古 2022 文科 本一A - - 国民委
内蒙古 2022 文科 本一A 549 968 国民委
内蒙古 2022 文科 本一B 537 1431 国民委

2、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A 571 4191 国民委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B 555 5718 国民委
内蒙古 2021 文科 本一A - - 国民委
内蒙古 2021 文科 本一A 591 682 国民委
内蒙古 2021 文科 本一B 557 2031 国民委

3、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0 理科 本一A 567 5997 国民委
内蒙古 2020 理科 本一A 578 4757 国民委
内蒙古 2020 理科 本一B 553 7874 国民委
内蒙古 2020 文科 本一A 533 5514 国民委
内蒙古 2020 文科 本一A 615 534 国民委
内蒙古 2020 文科 本一B 602 907 国民委
2024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央民族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中央民族大学在上海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中央民族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广东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辽宁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陕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安徽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安徽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江西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三、中央民族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