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助手网

吉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来源:高考助手网

作者:

时间:2024-04-26 04:58:22

一、吉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1、2022年吉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26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3982名;

2、2021年吉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19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67151名;

3、2020年吉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5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8815名;

4、2020年吉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17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88044名;

5、2022年吉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1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6821名;

6、2022年吉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25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0364名;

7、2021年吉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8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8104名;

8、2021年吉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2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3959名;

9、2020年吉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1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483名;

2024年吉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吉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吉林 2022 理科 本二A 356 56876 省教育厅
吉林 2022 理科 专科 260 73982 省教育厅
吉林 2022 文科 本二A 410 16821 省教育厅
吉林 2022 文科 专科 255 30364 省教育厅

2、2021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吉林 2021 理科 本二A 334 52727 省教育厅
吉林 2021 理科 专科 197 67151 省教育厅
吉林 2021 文科 本二A 384 18104 省教育厅
吉林 2021 文科 专科 324 23959 省教育厅

3、2020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吉林 2020 理科 本二A 352 58815 省教育厅
吉林 2020 理科 专科 170 88044 省教育厅
吉林 2020 文科 本二A 411 19483 省教育厅
吉林 2020 文科 专科 166 42559 省教育厅
2024年吉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山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新疆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宁夏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山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务系统官网登录入口:https://www.suet.edu.cn/jwc/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附2024年开设专业一览表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2023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三、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由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坐落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之称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面积48万平方米。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代艺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财金学院、商学院、鼎利学院、国防教育学院、五年制高职学院和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30年的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育质量,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工程性,融合型,职业化”的特色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工科为主,工、管、经、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注重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山东省及济南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目前,开设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45个,形成了智能制造、新基建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类、财经商贸类五大优势专业群。五大专业群依工而建、优势明显、互为依托、各具特色。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项目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方向)、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技术);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点培育项目2个(新基建信息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项目2个(汽车智能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市级职业体验试点培育项目3个(3D 打印体验馆、汽车体验中心、建筑-城市-人居体验馆项目)。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教师36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81人,“双师型”教师367人,兼职教师413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商业服务业技术能手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首席技师1人,山东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1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5支,柔性引进博士36人,领军人才、高级人才26人,其中省级及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军人物4人,引进首席技术、技术能手等4人,引进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学校坚持“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投入巨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在校内建成集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科研基地8个,建立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99个,与校外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300余个。这些实训、实习、科研基地的建立为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针对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已获得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课题118项,其中纵向课题107项,横向课题11项,其中科技类44项、人文社科类63项,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4项;省旅游重点课题1项;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教育厅高校科技课题12项;其他课题86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1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44篇,主编参编教材136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7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84项,软件著作权55项。学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一是实施了一把手抓就业创业工程;二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四是初步构建了1+X“多证”获取体系,学生可获得毕业证+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五是建立了“小贤才”校园招聘管理系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学校荣获首批“山东省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学院”称号。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思政课教学、日常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教育“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在培养******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选择主流文化,崇尚主流价值,培养大学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教育引导作用。学校的发展获得上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