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助手网

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脑与认知科学”论坛举行

2018年3月1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北大120周年校庆“脑与认知科学”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此次论坛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院士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爱克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何生教授分别以“果蝇两难抉择的故事”“从心理学到认知障碍性疾病研究”“病理性记忆的唤起和消退”“神奇的视觉”为题作了4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广大师生与来自校内外关注脑与认知科学的师生约400人参加了论坛活动,论坛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方方教授主持。

高松在致辞中指出,脑与认知科学关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论坛的举办对于交流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智慧、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十分重视发展脑与认知科学,正在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乘国家“脑计划”的东风,促进相关科研成果量质并进,不断扩大北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他表示,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他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强化使命担当,面向人类未来发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二是勇于探索科学重大问题,在基本科学领域和科技前沿大胆设问、深入探索,为未来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奠定基础;三是脚踏实地、勤奋好学,多向学术大师们学习请教,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最后,他祝愿本次论坛为******脑与认知科学播下希望的火种。

首场报告由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爱克院士主讲,题目是“果蝇两难抉择的故事”。郭院士首先对为什么要研究抉择过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世界充满矛盾、未知、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做出抉择的连续链条。抉择是大脑智力活动的中央舞台,从抉择的“司令部”、抉择的脑机制这一研究起点,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了解智力的本质,探索智力最遥远的根。他指出,通过研究人类和线虫、斑马鱼、小鼠、猴等典型动物的大脑,科学家试图理解哪些机制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哪些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这样的思路下,郭院士深入介绍了对果蝇抉择模式的研究,并指出动物界中的抉择大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两难抉择。他还介绍了多巴胺和GABA等递质参与抉择的机制。果蝇的两个GABA能神经元可以投射到整个蘑菇体,影响蘑菇体的功能。GABA能神经元和蘑菇体细胞通过神经投射和递质受体构成了一个环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控制和调节抉择行为。这一研究对于探究人类智慧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最后,郭院士引用了海森堡关于“物质是通过脑和行为来演化精神的”的论断,结合智能社会的时代特征,提出了“演化+选择”产生智力的构想,表达了从演化和智能的角度重构人类精神的宏伟大厦、构建美好未来的期盼。

第二场报告由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继宗院士主讲,题目是“从心理学到认知障碍性疾病研究”。赵院士列举了心理学发展史上与脑疾病研究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阐述了对脑疾病和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结果推动心理学发展的逻辑,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又是如何改进了对脑和神经性疾病的干预治疗。他介绍了从西方近代的颅相学到20世纪中叶对脑的“窃听”,从“认知革命”到“脑科学时代”的脑科学发展进程,认为心理学的发展与对脑的临床研究始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赵院士还介绍了多个研究案例,并表示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脑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解释神经环路中的信号流如何产生了人的心智。他展示了人脑功能和影像学历史事件的图表,总结梳理了脑的结构成像、功能成像技术如何对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指出心理学和脑疾病的研究治疗都尚存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还指出,在国家“脑计划”中,临床神经科学已经被构想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并列举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等一些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第三场报告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林院士主讲,题目是“病理性记忆的唤起和消退”。陆院士通过多个学术研究案例的深入分析,阐述了记忆的动态阶段,即习得、巩固、唤起、再巩固,介绍了对成瘾病人病理性记忆的消退的研究。他指出,研究者发现只提供条件刺激唤起记忆,再进行消退,与不唤起直接进行消退相比,更能长时间抑制病理性记忆的“重燃”。研究者在动物身上进行非条件刺激的复现后的消退过程,与条件刺激唤起后的消退过程的效果相比较,发现非条件刺激的记忆消退可以消除所有与其有联系的条件刺激的作用。在高程度的吸烟成瘾者身上进行类似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将这一结论进一步推广,与成瘾记忆相似,先激活痛苦记忆,再次消退、脱敏,这样的效果也比直接进行消退更加持久。陆院士认为,这样的治疗方法如果能成熟运用并推广的话,将能够产生比行为矫正、心理治疗更加稳定的疗效。

第四场报告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生教授主讲,题目为“神奇的视觉”。何教授指出,视觉既神奇在器官??眼睛和特定的脑区,也神奇在功能??现象与错觉,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发掘的重要领域。

对于器官之神奇,何教授通过一些动物的特殊视觉的例子,展现眼是一种充分适应世界的器官。对于功能之神奇,何教授认为,一是视觉系统为适应外界环境做出的调整,二是视觉系统的推断和一些恒常性现象。他的讲述颇具趣味性,同与会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他还介绍了为何人们会由于适应,看不到视网膜上长在感光细胞之前的血管。对于视觉适应,他为大家展示了运动后效、面孔适应,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机理。

论坛上,几位主讲人还耐心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一些问题,通过剖析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脑与认知科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把围绕“脑与认知”开展探索作为未来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指出要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让青年学子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脑与认知科学的认识,领略了学界翘楚的魅力和风采,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志向。

相关推荐